服务指南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知识宣传问答
发布时间:2018-06-28    浏览:
 
1.什么是突发公共事件?
答: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危及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2.突发公共事件分类?
答:在我国,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制,突发公共事件主要分为: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四类。
3.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答: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一般(Ⅳ级)、较大(Ⅲ级)、重大(Ⅱ级)和特别重大(Ⅰ级)四级。
5.有关单位和人员在报送、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应注意什么?
答:应当做到及时、客观、真实,不得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6.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原则。
7.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应急准备,以及现场处置等措施,及时预防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因素、控制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实施紧急的医疗救治,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
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信息先行,快速反应;社会参与,协同合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依靠科学,依法处置。
9.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主要内容
答:预防和准备、监测和预警、信息报告、应急反应、善后处理
10.如何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对可能造成重大社会影响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11.什么是卫生应急?
答:卫生应急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医疗卫生救援、应急保障和善后处理等措施,及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因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减少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2.卫生应急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卫生应急工作主要内容包括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理、实验室检测、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急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理、应急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卫生应急知识,以及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1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
答:事件信息:包括:事件名称、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点、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的原因、已经采取的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具体内容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
事件发生、发展、控制过程信息,分为初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方式、时限和程序
答: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网络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具备网络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采用最快的通讯方式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对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网络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式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认为实际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根据不同的级别,及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措施,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事态发展,随时报告事态变化情况。
15.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如何报告?
答: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16.对传染病病人有哪些管理措施?
答:对传染病病人应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和早治疗。其中,隔离病人是控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措施。它是将处于传染期内的病人安置于一定的场所,使其不与健康者或其他病人接触,以减少引起新感染者的机会。隔离期限应根据该种传染病的传染期来确定。
对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当尽早采取隔离措施。疑似病人和确诊病人应分开安置。原则上不设陪护,不得探视。
17.在对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人隔离期间,被隔离人员享有哪些权利?
答:在隔离期间,实施隔离措施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人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人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得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18.在交通工具上发现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该如何处理?
答:在火车、公共汽车、轮船、飞机等交通工具上发现根据卫生部的规定需要采取应急控制措施的传染病病人、疑似传染病病人,其负责人应当以最快的方式通知前方停靠点,并向交通工具的营运单位报告。交通工具的前方停靠点和营运单位应当立即向交通工具运营单位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19.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措施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或者有关机构采取医学措施时应当予以配合;拒绝配合的,应该如何处理?
答:由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传染病病人,应当采取什么措施?
答:①就地隔离;②就地观察;③就地治疗;④尽快转诊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是如何要求的?
答:及时、准确、全面、注意保密。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②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类型;③提出是否启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建议。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需要,可以采取哪些措施?
答:①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措施;②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措施;③宣传突发事件防治知识;④对易感人群采取应急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措施。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什么服务?
答:①医疗救护;②现场救援; ③技术调查;④必要时将病人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
25.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什么叫人员避险原则?
答:在突发事件时,为防治即将到来的危险发生在居民身边,专业应急人员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经过对事件的危险性评估,发现社区的脆弱性环节,迅速找到易感人群,并将危险及时如实地告诉群众,动员群众隔离风险或进行转移,以回避危险,最大限度地减少居民的生命损失。
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措施一般为哪些?
答:①处置病员;②公共卫生管理,有助于防止疫情的蔓延或发生;③稳定群众情绪; ④寻求合作与援助;⑤突发事件平息后的工作。
27.发生严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初,最紧迫的任务是?
答:对病员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救治。
28.终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的条件?
答: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隐患或相关危险因素被消除;②最后一例传染病病例发生后,经过一个最长潜伏期无新的病例出现。
29.发生食品安全事故后,各部门的职责是什么?
答:《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规定 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单位应当立即予以处置,防止事故扩大。事故发生单位和接收病人进行治疗的单位应当及时向事故发生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对食品安全事故隐瞒、谎报、缓报,不得毁灭有关证据。
 
 


©1958- 广州医科大学
技术支持:信息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学校地址: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番禺校区),广州市东风西路195号(越秀校区)    邮编:511436